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首次在公开场合讨论了稳定币的概念及其潜在影响,标志着中国央行对新兴加密货币领域的关注正式浮出水面,这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对稳定币监管与角色的深度思考。 在2025年陆家嘴论坛上,潘功胜强调稳定币通过区块链技术重塑跨境支付体系,大幅缩短交易链条,但同时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涉及反洗钱和金融稳定方面的问题,这一表态不仅突显了央行在数字金融转型中的重要角色,还揭示了稳定币如何成为全球货币政策协调的焦点,为后续监管框架的制定埋下伏笔。

欧洲央行对稳定币的迅速崛起表达了强烈担忧,指出美元为主导的稳定币可能威胁欧元区的货币主权和金融稳定。 欧洲央行在近期报告中警告,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的优势——如更快捷、低成本的跨境交易——可能吸引传统银行存款外流,进而削弱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控制力,如果美元稳定币主导市场,可能导致欧元边缘化,甚至影响整个银行业的信贷供给功能,这种风险警示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基于稳定币在汇款和在线支付领域日益普及的现实趋势,欧洲央行因此呼吁积极措施防止美元化稳定币的泛滥。

国际清算银行等其他全球监管机构也加入这场讨论,一致对稳定币的可靠性提出质疑,认为其尚未达到支撑货币体系的标准,反而可能成为洗钱和恐怖融资的渠道。 欧洲央行行长进一步批评私人发行的稳定币存在价值不稳定隐患,这不仅引发金融犯罪担忧,还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导致银行存款流失和市场波动,这些观点强化了监管机构的共识:稳定币虽在技术革新中展现潜力,但其匿名性和跨境便利特性亟需更严格的国际协调监管,以避免对现有金融秩序造成颠覆性冲击。
稳定币的兴起源于其作为数字支付工具的便利性,尤其在跨境交易中提供即时结算的优势,但这也放大了其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潜在扰动。 中国央行原行长周小川补充道,当前讨论主要集中在美元稳定币的全球影响力上,其在经济美元化过程中可能带来战略红利,例如降低融资成本并增强地缘影响力,但同时也需权衡其对各国经济的负面效应,包括削弱本地货币主权和加剧金融不平等,这种双刃剑特性促使各国央行审视稳定币不只是支付工具,更是重塑国际金融格局的关键变量。

面对稳定币的挑战,全球央行正加速探索监管对策,平衡创新与风险控制。 欧洲央行建议推动以欧元为基础的稳定币发展,以避免美元主导的市场失衡,同时倡导强化审计和储备要求;类似地,中国央行在潘功胜的引导下,开始布局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金融技术的跨境支付应用,但强调需构建多边合作机制来应对监管漏洞,这些努力预示着未来监管框架将偏向中性原则,既不压制技术演进,又确保金融稳定,从而维护央行的核心职能。
